跬步千里

跬步千里。

自拍游影:敦煌莫高窟

看到电视新闻关于“莫高窟游客数量持续爆棚,建议大家选择错峰参观”报道,不禁想起了2010年8月我到此旅游参观的场景。我想敦煌莫高窟俗之所以如此吸引游客,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文化和艺术魅力。莫高窟称“千佛洞”,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下面这组敦煌莫高窟照片,是我于2010年8月到此旅游考察时拍摄的。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莫高窟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此图为莫高窟东面的用于埋葬和尚的“塔林”。

关于“莫高窟”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其二,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这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此图为敦煌莫高窟木牌坊。

此图为敦煌莫高窟的石标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地,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近代才被发现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目前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热门学科。具体说来国内敦煌学研究的内容有敦煌石窟考古、敦煌艺术、敦煌遗书(即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中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敦煌石窟文物保护、敦煌学理论等。此图片为洞窟第96号,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此照片即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大量古代经卷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1900年道士王圆箓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王道士开启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门,却又无奈将中华瑰宝贱卖给外国掠盗者。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此图即加固后的部分莫高窟洞窟。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44年成立,常书鸿任所长,标志着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正式开始。解放以后,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国家不断加大了对敦煌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特别是开个开放之后,对莫高窟保护利用投入了巨大资金,在莫高窟文物保护史上实施了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保护工程。对部分洞窟实施了崖体加固及栈道、风沙防护、安防等,考虑到光源对壁画的不利影响,现在旅游者进入洞窟参观,一律不准拍照,科研人员的抢救性拍摄全部使用冷光源设备。

据导游介绍说,装修后的洞窟能保持恒温,有利于壁画的长期保存。目前,只有少部分洞窟对游客开放。据报道说,莫高窟目前已经实行了“总量控制、预约参观、在线支付”的参观模式,单日最大游客承载量6000人。据今年8月5日兰州晨报报道,8月初以来莫高窟游客数量迅猛增长,不仅每天上限6000张预约门票在半月前就告罄,应急日的12000张应急门票也供不应求,游客数量远远超出莫高窟单日最大承载量,在敦煌市区滞留的游客越来越多。如果你现在准备动身前往参观,一定要提前了解旅游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呀!

此图即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

此图片为修复中的莫高窟北区。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称之为“千佛洞以北诸洞窟”,敦煌艺术研究所学者们在早就将莫高窟有洞窟的崖面划分为11段,其中,1至8段在今南区,名为“南大敦煌北区段”;9至11段在今北区,名为“北大段”,故此当时尚无北区之称。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敦煌文物研究所学者“根据洞窟分布的情况,可分为南、北两区”,正式提出了莫高窟北区之名称。好了!关于敦煌莫高窟就介绍到此,不过你要没去过敦煌的话,最好还是抽时间亲眼看一看,注意网上提抢预订门票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