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千里

跬步千里。

李惠民:民国石家庄的电信业

近代石家庄电信业的兴起和发展,为石家庄军政中心和工商企业提供了快捷的信息沟通手段,不仅方便了商贸交易活动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同样,方便快捷的近代通讯手段也促使民用电话数量迅速提升,电信业务使用在工商业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电讯业的利用率,促进了近代电信业的发展,对近代石家庄城市功能的改变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石家庄最早的电报房隶属上海电政局 

随着外国列强对近代中国侵略的加深,电报这种通信方式也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带进了中国。最早是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将日本长崎至上海的海底电缆接至吴淞口外的大山岛,由此通过与上海英租界的电报局相连,实现了国际电报的收发。此后英美等国电信公司的线路也陆续进入中国,西方人相继在中国开办电信业务,而电报则是其中的一项。清政府于1877年在津沪之间连通了电报线,这是中国自办电报业务的开端,到1899年,清朝政府在国内先后建成数条电报线路,基本构成了一个干线电报网。

石家庄随着铁路开通和近代工商业的兴起,近代电报、电话在此出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1904年清朝地方官员开始筹办近代石家庄的电报局。1906年正式建立了石家庄“电报房”的机构,起初电报房与邮政局一样也属官办性质,隶属清廷邮传部管辖。当时“电报房”的办公地址位于京汉铁路以东,介于石家庄村与休门村之间,电报局就设在这条刚刚兴建起来的街道西头路北的小胡同里,后来正是由于电报局坐落在这条街道,所以,民国以后将其正式命名为“电报局街”。这与如今烟台市“建德街”的命名如出一辙,当年因烟台电报局的办公和业务选择在这条刚形成的街道内,当年烟台这条街道由此得名“老电报局街”。

起初的石家庄“电报房”设备非常简陋,仅有一部老式的有线莫尔电报机,北方干线直通保定,“电报房”设有人员9名。到1907年正太铁路建成通车后,电报业务量骤增,于是“增装了南通郑州、西通太原的有线报路的莫尔氏报机两部”。“电报房”晋升为“电报子店”,当时,石家庄的电报业务隶属于上海电政局管辖。

石家庄二等电报局的业务种类与形式 

民国建立后,民国政府在南京建立了交通部,下设电政司,负责全国电政管理。为了满足迅速增加的电信用户需求,石家庄又修建了通往北京等地的数条通信线路,其线路总里程增加到了1915里。

随着石家庄电信业务量的增长和营业收入的增加,1916年8月,交通部将石家庄的“电报子店”晋升为二等电报局。任命了袁克正为局长,并正式将石家庄电报局划归为北京特等电报局管辖。1923年,坐落在石家庄电报局街22号(后为65号)的电报局建筑正式竣工,其门楼正中上方镌刻了“电报局”三个大字。院内有10余间平房,莫尔斯电报机5部,在石家庄发报可通达沧州、太原、郑州、保定以及北京。到20年代,担任石家庄电报局局长的是吴大麟。据1948年3月8日的调查报告记载,在七七事变前,石家庄电报局由局长1人,事务员1人,报务员10余人,报差与役伕数名。其局长薪水最高,为120元,薪水最低的为10元。

当时石家庄电报种类有政务电报、公务电报、普通电报、特种电报4类。所谓政务电报,即各级政府、国民党党务、军队、外交官员等寄发使用的电报;所谓公务电报,即交通部电政司电信业务人员寄发使用的电报,这属于不收费的电信系统内部的电报;所谓普通电报,即社会各界人士一般情况都可以正常寄发的电报;所谓特种电报,即报经交通部审核批准发给凭证的新闻类和公益类两种电报,这是价格上最优惠的电报类型。当时发送的电报形式,有中文明语、中文密语、洋文3种。

因为电报类型不同、发送方式的差异,电文中每一个字的价格亦有区别。据《石门指南》记载,当时石家庄电报中每个字的价格是:采用中文明语的政务电报为银元五分,采用中文密语的政务电报为银元五分,采用洋文的普通电报为银元二角;采用中文明语的普通电报为银元一角,采用中文密语的普通电报为银元二角,采用洋文的政务电报为银元二角;采用中文明语的特种电报为银元二分五里,采用洋文的特种电报为银元五分。

石门电话局的开办与长途电话的开通

随着石家庄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兴起和发展,工业、金融、交通、商业等各行各业都纷纷向商会提出兴办电话业务的要求。

据档案资料《警察所警佐拟请安设电话转详卷》记述,1915年石家庄警察所就向获鹿县提出了安装公用电话的申请。警察申请安装的电话,并非是提供给公众使用的民用电话。所以,直隶军务巡按使曾对其申办“公用电话”提出质疑,指出既然为行政效率等因起见修建专线自属可行,而如果叫做公用电话,那么其性质就是为公众提供使用的,建议更名为“专线电话”,不能称为“公用电话”。

石家庄最早的电话出现在1919年,不过起初只办理长途电话业务。长途电话局设在桥西杨树胡同北端的德胜街第49号,属于私商入股的官办性质。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磁石式单线座机1台,有通达保定的单线电路一条,仅有人员6名,隶属省府保定管辖。因电线路数极少的缘故,长途业务受到很大局限。

1932年,石家庄商会会长张庸池代表众多商号,提出了筹办合股经营的电话局申请。1933年经民国政府交通部批准,石门电话局获得了经营30年的营业执照。这家商办的电话局,集资50股,每股100元,共计5000银元,它坐落在南湾街19号院内的二层楼上。1932年3月开工新建,1933年初正式建成营业。石门电话局首开市内电话通讯之先河,当初拥有20余名员工,其中接线生10人,线务工4人。开业初始,设有100门磁石交换机2台,1934年又增装了磁石交换机2台。服务对象除军队、公安局、政府官员之外,主要民间的用户都是煤店、布店、粮店、金店等商号。

日军军管与电报局、电话局合并

1937年日军占领石家庄,电报局、长途电话局、商办电话局全部停止营业,此后本市的全部电信业务被日军军管。1938年7月30日,驻华北日军在北平成立“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随后,驻石日军亦将石家庄的电报局与电话局合并,在电报局街22号院成立了“石家庄电报电话局”,其业务统一归由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统辖经营。石家庄电报电话局局长由日本人久保龙生担任,下分为四课:电报课、电话课、庶务课、试验课。职员达到59人,其中,日人14名,华人45名。

据《石门市事情》记载,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期,日文和中文电报每月的发送量约在15000件。长途电话成了殖民统治者治安警备和行政推进的实用工具,作为军事行政中心的石家庄,成为真定道行政公署所在地,故此长途电话在1941年得到迅猛发展,据档案资料《石门市公署三十年度建设科工作报告》统计,石门市公署当年就架设和连通了道——正、道——获、道——元、道——栾、道——市、道——特等七条电话线路,共计新建线路为30.6公里。到1942年3月,石家庄电话用户达到1313家。

20世纪40年代初,石家庄市外部长途电话以一次通话3分钟计费:石家庄至北京1.20元;石家庄至天津1.50元;石家庄至保定0.60元;石家庄至济南2.00元。据《石门新指南》记载,1942年石家庄发往北京、天津、保定、定县、顺德、邯郸、丰台、塘沽、唐山、通州、沧州、临榆等地的电报,5个字收费2角5分,每增1字加收7分。石家庄发往太原、榆次、阳泉、临汾、运城、开封、彰德、归德、青岛、济南、烟台、德州、周村、龙口、济宁、徐州、海州、连云港等地的电报5个字收费5角,每增1字加收1角。石家庄发往上海、南京、汉口、满洲、蒙疆等地的电报5个字收费6角,每增1字加收1角2分。石家庄发往日本、朝鲜、台湾等地的电报5个字收费1元2角,每增1字加收2角5分。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华北基地石家庄的电信发送能力,1940年7月1日又在朝阳路西头,设立了“石门无线送信所”,后改称为石门电话中继所,安装了100W、200W无线发报机各1部,用以与北平、太原的通讯。1943年3月占用原来石家庄村殷家老坟地和于家菜地,又在日华大街(中华大街)3号,动工新建了石门电话局。新装德国西门子步进自动交换机1500门,长途交换机4台。到日本投降时,石家庄电报电话局拥有有线、无线、载波电报设备46部,有线、无线电路23条。全局员工为311人,其中日籍有124人。

全面内战爆发后石家庄电信业务迅速萎缩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全部接收了石家庄的电信设备和机构,由接收委员会办事处委托杜德明担任代理局长。杜德明是河北枣强县人,老家有50亩土地,其父在北平开设一家成衣店,他一直跟随父亲在北平长大,在北平上学。中学毕业后,在北平电信局工作曾任收发员,后来参加北平会计培训班学习,毕业后任电信局会计员、会计主任、助理员等职务。七七事变后,他又考入华北通讯学院学习电学,1939年毕业后,被指派到石家庄电信局担任报务员、报务调理员。日本投降后他先被任用代理局长,后来便转为正式局长,直到解放。

国民党接收之后,该局改称为“交通部石家庄电信局”,被确定为一等乙级局。据陈铁安在《解放前石家庄的电信通讯》一文中回忆说,1946年6月以后,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石家庄东、西、南三个方面电报通信全部中断,只有北部的有线可通北平。电信设备利用率减低,通讯范围缩小,业务收入减少,主要为国民党的军政机关团体、官员公馆使用。局机构压缩为业务课、工务课,业务课下设报务股、话务股;工务课下设机械股、线路股。此时的电信业务完全处在亏损状态下,电信运营全部要依靠北平管理局补贴来维持。由于经营状况每况愈下,1947年1月经北京管理局核准,石家庄电信局由一等乙级局再降为二等甲级局。


评论(1)

热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