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千里

跬步千里。

李惠民:民国石家庄的医院

石家庄市的第一所正规的医院是建于1909年的正太铁路医院,这所医院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已拥有X光机,并有了外科主任。这时,经过审批的正规医院已达11家,其中全市唯一的中医院是位于大桥街五条胡同的寿康中医院。寿康中医院是一家带有公益性的医院,遇到极为贫穷的市民前来看病,一般会免费施药,以至于“每日往诊者甚多”。

石家庄最早的正规医院

按照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较高,医治技术和医疗环境比较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相应比较高,即城市应比农村高,大城市应比小城市高。


石家庄是因路而兴的一座现代化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市民医疗卫生水平亦有所提升。石家庄最早的医院就是正太铁路医院。1903年正太铁路进行勘探准备修建之初,就在石家庄开设一个卫生诊所,1907年正太铁路全线开通以后,便开始考虑建设正太铁路医院,到1909年正式建成。到上世纪30年代,正太铁路医院已经开设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等科,拥有了X光机,并设X光主任兼外科主任医师一人,拥有了30张病床,除正规医生之外,仅医护和杂役就有17人。该医院所在地位于铁路大厂院内,因“邻近路线,车行震动,异常喧嚣,如遇有必须养静之病人,或有传染病发生,必须隔离治疗者,则无法留院治疗。”后来便在院址南侧选址,建设了隔离治疗室和“太阳灯X光等室”。

医院和诊疗所等基础设施规模逐渐扩大  

在上世纪30年代初,石家庄全市包括平汉铁路医院和正太铁路医院在内,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正式设立的医院有11家。这些大都是西医医院,中医主要是个人开私人诊所。这11家医院是:位于南大街的三三医院,院长是孙照春;位于大桥街的石门医院,院长是杜际昌;位于电报局街的石家庄医院,院长是冈亚枢;位于同乐街西头的生生医院,院长是刘傑卿;位于正东街的惠民医院,院长是王秀峰;位于永庆街西口的博爱医院,院长是杨培源;位于同乐街东口的华北医院,院长是王玉坤;位于大同街的宝光医院,院长是李伯康。以上8家医院均为本市比较著名的西医院,具有比较完善的医疗设备,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等,还能够从事戒烟注射等。属于铁路企业的2家医院,是位于铁路大厂内的正太铁路医院和位于正东街的平汉铁路医院。全市惟一的中医院是位于大桥街五条胡同的寿康中医院,院长是孟霭言,医务主任是张博学。寿康中医院是一家带有公益性的医院,如遇到极为贫穷的市民前来看病,一般也会免费施药,所以“每日往诊者甚多”。

1936年在石家庄新华区33号开办的“朱琏诊所”,分为坐诊和出诊。名义上这是一家私人诊所,其实是中共石家庄市委地下联络站。在“女医士朱琏诊所”的报刊广告中,标明了门诊时间为每日上午9时至12时;出诊时间为每日下午2时至5时。

在上世纪40年代初,石家庄的医院和诊疗所达到了23家,此外,还有日本人管理的医院或诊疗所14家。其中,1939年秋开设的石门市立医院,此院直接隶属市公署,设院长一人,所长一人,检验员一人,看护长及护士九人,药剂师一人。开办起初,主要为检查本市妓女疾病,后来考虑“为应石门之需要,正计划筹备为普通市民治疗”。

抗战胜利后,接收的日本医院有的属于日侨私人医院,据档案资料记载,“接收石门日侨私人医院计有谷田医院(妇科、小儿科)、村尾医院(石门北后街吉祥胡同17号)、作井医院(石门市电报局街孙家胡同2号)、永渊齿科医院(石门市北大街42号)、原田产婆院(1939年12月1日开业)等五处”。

民国时期,石家庄还成立了红十字会石门分会,专门从事重大灾害时重伤员救治和灾荒救济等。

医院医疗设施改善提高了新生儿成活率

目前发现的民国时期石家庄最早的完整年度人口数据在1941年,根据石门市《按月户口比较表》、《按月出生数及出生率比较表》、《按月死亡数及死亡率比较表》的记载,经过对其原始数字进行统计核算,该年度石门市年均出生率为9.37‰,年均死亡率为6.67‰。如果与民国时期的大城市相比,石家庄城市人口年均出生率以及年均死亡率,均属明显偏低,故此统计数字的准确度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于出现了专门从事产科的医护人员,新生儿的成活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在1941年石家庄1597个出生婴孩调查样本中,死产婴儿有53人,占3.32%;新生成活婴儿1544人,占96.68%。怀孕妇女生育年龄各阶段排行榜如下:16–20岁200人,占12.52%;21–25岁446人,占27.93%;26–30岁440人,占27.55%;31–35岁271人,占16.97%;36–40岁154人,占9.64%;41–45岁50人,占3.13%;46–50岁8人,占0.5%;51岁以上28人,占1.75%。从中可以看到,21–35岁的适龄生育妇女共有1157人,所占比例为73.9%;16–20岁早婚早育的约占12.52%,36–50岁略高或高龄生育母亲仅占13.27%,早婚早育与略高或高龄生育妇女相比,比例大致相当;50岁以上的超高龄生育妇女占1.75%,全部成为死产,无一例成活。 

痨病曾是市民疾患“第一杀手”  

在1941年对石门市1099个死亡样本调查中,痨病竟占总死亡率1/4,成为石家庄城市人口疾患的第一杀手。根据《河北省石门市三十年度死亡人数按性别年龄及死因分类统计表》记载,死于各种疾病的人口数量比例如下:死于痨病267人,占年死亡总数的24.29%;老衰及中风137人,占12.47%;肺病124人,占11.28%;抽风症102人,占9.28%;初生虚弱及早产66人,占6%;腹泻肠炎63人,占5.73%;肠胃病44人,占4%;心肾病37人,占3.37%;呼吸系统31人,占2.82%;产褥27人,占2.45%;死因不明的18人,占1.65%;外伤13人,占1.18%;狂犬病7人,占0.64%;天花5人,占0.45%;发热及发疹4人,占0.36%;伤寒3人,占0.27%;中毒及自杀2人,占0.18%;斑疹伤寒1人,占0.09%;疡毒1人,占0.09%;麻疹1人,占0.09%;其他原因146人,占13.28%。除痨病之外,没有发现超过15%以上死亡率的其他重大恶性疾病。

总而言之,石家庄作为一座新兴中小城市,医疗水平条件虽比穷乡僻壤已经优越了很多,但全市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仍不能与平津等大城市相提并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