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千里

跬步千里。

民国石家庄的城区庙会

民国时期的石家庄是一座乡土气息浓郁的过渡性城市,本土的一些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和庙会娱乐文化,伴随着半城半村的过渡形态,一并裹挟在新兴城市文化中。城市化进程开启之后,“每年四月初八的湾里庙会也一年更比一年热闹”,当地的传统民间文化娱乐形式被兼容并存下来,传统的民间庙会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全面展示着这座城市日益不同的风情。

城区六大庙会保留着演戏敬神的悠久传统

民国时期石家庄最典型的文化盛事是流传已久的庙会活动,石家庄虽然已经开始步入城市化的轨道,但居民依旧保留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浓郁习俗。庙会作为一种伴随民间信仰活动演化和普及起来的乡土风俗,既是传统社会流传下来的隆重的文化节日,也是各种民间传统娱乐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初,石家庄的城市区域范围还比较小,据《石门指南》记载,石家庄的庙会主要有六处:第一,吕祖祠。在石家庄的寺后街东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两日,善男信女前往焚香致签者,络绎不绝。第二,阎王庙。在石家庄的七里湾,每年农历正月初八阎王生日、四月初八开庙,均有演戏酬神,极为热闹。第三,奶奶庙。在休门村东头,每年四月四日,开庙演戏,参加者中以经营木材的商人最多。第四,观音庙。在石家庄的菜市街,每月朔望,妇女焚香者甚多,每年二月十九日开庙演戏,各类商人云集。第五,弥陀寺。在休门村,每年九月十五日开庙演戏,自十五至月底,各商云集,极为热闹,尤以卖皮货者为多,俗称冬庙会。第六,关帝庙。在栗村西大街,每十二年开一次,演戏数台,其间演出情况临时规定之。

早期庙会是在古代农村举行的一种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和人们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原有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步融入农贸集市交易活动以及娱乐性活动。城区庙会在形式上传承了祈求风调雨顺的敬神习俗,娱神敬祀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庙会已经成了以祭祀鬼神为缘由,以演示和沿袭传统娱乐活动为号召,进行农贸交易的商业性活动。民国时期的庙会已经由起初的演戏敬神活动,逐渐演化成了活跃庙会节庆娱乐气氛,吸引买卖商客数量和增加人气的重要手段。

七里湾娘娘庙的香火最盛

在石家庄城区为数不多的几处寺庙中,以七里湾娘娘庙的香火流传最久,庙会规模最盛。

每到庙会,总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相比日常的生活而言,庙会属于定期举行的一种非常状态,各个庙会的非常程度又有所不同。据记载,休门村的奶奶庙、弥陀寺,栗村的关帝庙等几处庙会,都“不若七里湾庙之盛也。”分析石家庄娘娘庙香火旺盛的原因,人们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周边村庄的民众常常来这里祈求圣母赐子,由于出自传宗接代的繁衍规律,需求意愿依然持续,致使烧香上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人们不仅请求“送子观音”能给家里带来幸运,及早添丁,保障增子,故其香火不断,而且即便有了孩子,还要继续到娘娘庙里来上供烧香、祈求永保平安。其二,民国时期,石家庄妓院公开化和娼业合法化,妓女尤多。那些妓院的老鸨和妓女常常来“娘娘庙”烧香磕头,一方面祈求自身平安,另一方面部分妓女还期盼能够遇到如意郎君,将来嫁人过上正常生活。所以,不少妓女都会将大把的金钱捐投到庙里,从而使得七里湾娘娘庙香火常年不断。

传说七里湾娘娘庙建于隋朝,明朝万历年间曾由石家庄、东焦、袁营三村联手牵头组织拆旧建新,到清康熙年间又经历了一次大庙重修。七里湾娘娘庙主要建筑自东向西排列,有正楼、正殿、钟鼓楼、山门,当时整个庙宇占地面积十多亩。据20世纪40年代初出版的《石门新指南》记载,“这个庙正殿为苍岩圣母,两旁为十殿阎罗,后偏是齐天大圣。庙后面还有一庙,楼上西廊供奉十余尊,皆为女性,不知何神。”因为设在正殿两侧的南北廊房里有塑像组成的“唐王游地狱”神话故事,故当地人又称七里湾娘娘庙为“阎王庙”。

神戏是庙会的主要演出剧目

在七里湾娘娘庙阎王殿前面,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戏楼,伸出型的戏台式样三面透空,均可以站人观看,后墙壁为舞台背景,台基高约1米。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当年戏台前的左右明柱所写的楹联是:“台上人台下人台上台下人看人;将近人比古人今人古人人比人”,横匾为“粉墨登场”。

按照传统的习惯,庙会期间当地大型民间花会和娱乐活动多在此处聚集,届时会组织一些演艺活动供人们欣赏,此刻戏楼就成为当地文化娱乐的中心场所,演戏就成为文化娱乐的最主要活动项目。

虽然庙会的正日子是四月初八,通常意义上有四天的会期,从四月初六到初九戏楼要唱四天大戏,少的时候有一二台戏,多的时候有四五台戏,能吸引周边十里八乡的众多赶庙者前来。 

庙戏的演出剧目一般以神戏为主,如《大香山》、《古城会》等。除庙会以外,组织其他的大型传统民俗活动一般也会演戏,例如,每年夏季如遇到大旱,当地民众就要到龙王庙去祈雨,以及龙王显灵后的谢雨,都要唱祈雨和谢雨戏。剧目一般多是《蝴蝶杯》、《铡美案》、《柜中缘》、《翠屏山》、《三疑计》、《花田错》等。庙会戏和谢雨戏以皮黄、河北梆子、丝弦为主。除戏班演出之外,戏台周围还有商贩摊点,说书的、卖唱的、马戏团等也都在会场上演出。在庙会和许多当地民间花会上,还有高跷、旱船、敲大鼓、战鼓、抬花杠、耍狮子、拉花等民间娱乐活动。每年在七里湾娘娘庙举办的庙会活动最为热闹,四月初八庙会是石家庄本地规模最为盛大的综合性活动之一。

庙会是传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典型 

庙会文化不仅适应了民众娱乐休闲的需求,还满足了民众农贸交易的需求。据《石门新指南》记载,“参加者甚众,因时值初夏,商摊栉比,多售夏货,如竹帘、折扇、凉席、蝇拍等,(其)他如妇女用之花样子(即妇女描花之样本),布摊、儿童玩具、家庭用品及农具等,无一不备。饭棚、茶摊、相声、大鼓等,亦杂列其间,俨然一小市场也”。由于参加庙会的村民络绎不绝,买卖各种农产品和日用杂货用品的人群,在庙前能摆出一二里之长。可以说这类大型民间传统花会、庙会等汇集多种功能为一体,是典型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庙会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集市交易形式,在城市化进程开始以后,依然十分活跃。通过庙会的物资交流形式,能将种类比较齐全的大量日用工业品和农业机具等城市生产的商品流向农村,所以庙会对农村、农民依然产生着持续的吸引力。都市里的庙会集市不仅为城中村农副土特产交易提供方便,也为本市市民购买各种农产品提供了方便。市内各庙会的交易商品主要是粮食、棉花、麻、油脂油料、肉食禽蛋、蔬菜、干鲜果品、家禽家畜、荆柳编制品、铁木农具、日用杂货、柴灶饲料、广货、日用品等。庙会集市不仅活跃了农产市场,为城中村的农民提供了交易机会,而且“增添集市,农商均属有利”。商人皆愿意借助传统节日文化之际,唱好自己的商品买卖之曲。20世纪30年代末期,随着城市行政区扩大,又有许多举办庙会的村庄被划入市区,石家庄的庙会从此更加丰富多彩。


评论

热度(1)